页面

2007年4月21日

你喜欢什么样的未来世界?



很明显,我今后不会再对豆瓣上的评分有多么在意了,评分比较差的这部影片在我眼里是那么的经典!

淡蓝的色调,总只是在无意间让你“惊喜”地发现原来这里用了CG特效,体现了制作班底深厚的内功。像无极那样的特效手法,好像乡巴佬捡了个元宝,猴急的要死,不马上给观众多展示两下,就不叫一流导演,我可以肯定的说,用这种心态拍的电影,末流都算不上。

Spielberg 给我的印象虽然不是特别出彩,也有一些烂片(war of the worlds),但他永远给人的感觉就是,举重若轻。不一定是大师级的水准,但一定有大师级的气质与魄力。

回到电影,应该说这个题材本身就是很难拍的,换哪个导演也要好好掂量掂量,敢于拍这个题材就已经可以说是一种勇气了。因为“预测人类事实性犯罪”是一个违背逻辑的事情,电影一开始就要站在一个不合逻辑的现状事实前来描述一个关于这个逻辑的阴谋犯罪,想要自圆其说实在太难了,可喜的是,看到最后,连我这个观众都为Spielberg感到欣慰,总算没有浪费上亿投资,具体过程我也不想复述了,最好看着电影推理,我的理解能力一般,看了一遍后退回去重看了十多分钟才把一切搞明白。
有的影评说一点也不喜欢这个“未来世界”:每个人的一切动向都被政府掌握的清清楚楚,到处都是的红眼识别能把所有人的身份都准确辨识。我想明确的表达我的想法:我很喜欢这样的未来世界。想像一下,钱包,身份证,手机卡,银行信用卡,一切都免了,去电影院看电影不用买票,去餐厅不用拿钱,做车更不用刷卡什么的,这样的生活能给人提高多少效率?关键还是最麻烦的不良道德性犯罪少多了,谁会在这种社会里偷你的手机?
关于那个犯罪预测系统,作者,导演,观众最终都是持反对态度的,我只能说,这只是系统并不完善的结果,如果确实有一个100%完善的预测系统,我肯定还是愿意接受的,人类伦理道德就是这样,宁愿看着犯罪不断发生,每年多死上万人,也不愿看到有一个人被冤枉,但犯罪率下降到几乎是0。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每个人都担心自己是那个被冤枉的乔恩·安德顿吗?我想不是的。
最终社会回到了观众希望的那样,没有了什么预测系统,看着那个温暖的安详的小屋,好像一切都回归了平静,但真的是这样吗?当乔恩回想起他被害的儿子时他还会这样想吗?
经典的电影就应该想这样,留给我们一个永远也思考不完的问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